文人画“用”在何处?

        作者:创始人2024-06-04 14:35:12 来源:

          文人画在于文人雅士们藉绘画以抒胸中之逸气,不求工整与形似,也不讲究目的与价值,只是随兴所至,表之笔情墨趣,因之具有文心、诗情、画意故命名为“文人画”。

          01 文人画的兴起及早期发展

          宋代郭熙《窠石平远图》

          其实,中国文人画的痕迹最早可追溯到汉代,文人画的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最早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王维首次把诗画结合起来,形成“文人画”的雏形。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1254—1322年)提出的。

          宋代涌现出苏轼、黄庭坚、米芾父子等许多大文豪,还有著名的“宋四家”,他们同时也是书法家,所以在王维的文人画风格基础之上,加入了“书法入画”的成分,并发展了水墨技巧。

          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将“文”与“画”联系在一起,形成初步的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此同时,苏轼提出了“士人画”概念,文人思想的蓬勃,突破汉唐以来的烦琐训诂画风,呈现出“游心物外,不拘格律”的新思潮,使文人画更趋向于成熟。

          宋代宫廷设有画院,精密不苟的“院体画”占据优势,以苏轼为代表的文人画更像是“在野”。

          元代尚武,未设宫廷画院,随着院体画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空前活跃的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成为元代画坛的主流,甚至达到兴盛巅峰状态。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02 元代文人画的蓬勃发展

          进入到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

          元代汉人被统治阶级定为末等阶层,地位极低,加之重武轻文,导致很多文人把注意力转向绘画。元代画坛最著名的文人画家有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后世称“元四家”。

          文人画多取材于山水、花鸟(以梅兰竹菊最为喜闻乐见)和木石等,多表现“隐居”(高隐、小隐、渔隐等),借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抱负,亦有隐含对民族压迫或政治腐朽的愤懑之情。“出世成仙”表达了士大夫阶层的孤傲和空虚。他们崇尚“士气”,提倡“高雅”,追求“逸品”和“高古”,讲究笔墨情趣,不求形似,强调神韵。理论上主张“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写胸中逸气”等。他们重视文学修养和书法及画中意境和画外的空间联想,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哲学性和抒情性,与传统绘画和院体画有很大的区别。

          元代文人画诗文印信也逐步正式进入画面。不但成为布局的组成部分。而且更直接地抒发作者的心声。诗、书、画、印始成一体,诗画相联,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情贯注于画意之中相辅相成,这也标志这文人画形式的完善。题款在创作中起到了深化主题、丰富意蕴的重要作用。相同的题材,通过具有不同含义的题款,可以揭示出每个画家(或同一个画家不同作品)的不同的创作用心和艺术追求。

          元代文人画早期以赵孟、高克恭、任仁发等为代表,其中赵孟的书画诗文尤为突出。赵孟反对精雕细琢的院体画,力主“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系统提出运笔技术上“书画同法”,其表现形式为“浅降”和“水墨”,这些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赵孟(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水晶宫道人,今浙江吴兴人)对于书画界的主要成就有两项,一是开启了元代绘画新风,山水画代表作《鹊华秋色图》、《秀石疏林图》等,在人物和花鸟方面也有贡献;二是独创了四大楷书之一“赵体”,结体优美,书写行云流水。此外,赵孟还精通音乐、文学、善于鉴赏。

          赵孟《秀石疏林图》

          赵孟之后的元代文人画坛之中流砥柱是“元四家”,即前面提到的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

          元四家中黄公望(1269—1354年,字子久,号大痴,一峰道人,原籍江苏人)的成就和声望最大,他的《富春山居图》闻名遐迩,被列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也有说之首),只此一幅足以稳定其在中国画坛上的地位。

          据说黄公望为小吏时,曾因事入狱,后入全真教。学识渊博,书法擅长行楷,通音律,能诗文,尤擅山水画。初学赵孟,自称“松雪斋中小学生”,后学五代董源、巨然。重视师法造化,常在富春山、虞山、三泖等地领略自然风光并随笔写之。

          在“元四家”中我最偏爱的却是倪瓒。

          倪瓒(1301/1306—1374年,字元镇,号云林,江苏无锡人),擅长建造园林,家有“云林堂”、“清闷阁”,收藏图书古董,并未吟诗作画之所。曾入过全真教。工诗,尤擅水墨山水,宗法董源,辅以五代荆浩、关仝技法,用笔方折,创“折带皴”写山石,画树枝师法李成(北宋)。倪瓒的作品不追求惊世骇俗的大场景,安安静静的一山一水,几株枯树,萧疏幽远,旷达闲适,描绘的是置身世外的高士隐居生活环境,意境深远,画中那不经意的线条散发着浓浓的诗意和淡淡的乡思,超然物外的禅意,这才是真正的逸品,这才是文人画该有的模样。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

          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描绘太湖一带的景色,雨过天晴的早景,是体现倪瓒“高逸”绘画理念的典型作品。典型的“三段式”构图,图中近景几课枯树,多用渴笔,中景湖水大片留白,不着一笔,给人感觉波澜不惊,风平浪静,远景与其说山峦不如说山丘,倒是颇有连绵逶迤之姿。全图笔墨疏简,用笔轻松,呈现平淡萧瑟、荒寂古远的疏离意境,却意蕴清远,墨色简淡沉静。山不在高,灵气则秀;水不在深,辽阔则空灵。清人布颜图称赞倪瓒作品:“冰痕雪影,一片空灵,剩水残山,全无烟火,足成一代逸品”。

          “元四家”中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吴镇(1280—1354年,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浙江嘉兴人),一生清贫,博学多识,工草书,能诗文,尤擅水墨山水。水墨山水师法巨然,兼学马远、夏圭的“斧劈皴”和“刮铁皴”善用湿墨表现山川林木的郁郁葱葱,笔力雄劲,墨气沉厚,亦擅写松竹,代表作《渔父图》,画面布局一反常态,舍弃奇险而取平实,舍弃刚劲而取温润,表达了超脱的思想境界。

          “元四家”中身份相当特殊的一位当属王蒙。

          王蒙(1308—1385年,字叔明,号香光居士,弃官隐居黄鹤山,又号黄鹤山樵),是黄公望的外孙,常与倪瓒切磋技艺,还宗法董源、巨然,在宋代郭熙的卷云皴中变化出“解索皴”,又自创“牛毛皴”,擅用渴笔点苔。同时又工书法、诗歌。现存代表作《青卞隐居图》。

          王蒙《青卞隐居图》

          文人画不在于工整细致,而在于画里画外的妙趣天成,达到所谓“妙不可言”之境地。文人画最显著的,是如吴镇所言“适一时之兴的墨戏”,如倪瓒所言“聊以自娱耳”。

          文人画家性情是自由自在的,生活是无拘无束的,画法不囿于法度。他们是文人、画家、诗仙、词圣,书法家……他们具有独特的创作方法,也唯有这样性格与自由的生活,才能创作出画作的最高品格——“逸品”。

          03 对后世影响

          文人画重意。

          后世文人画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高山、渔隐之类,文人眼中的梅、兰、竹、菊等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君子的化身,借描绘目之所及的自然景物抒写心灵感受、豪迈或抑郁的情绪,以表达他们的清高文雅及孤高自娱。

          杜甫云:“意匠惨淡经营中”,匠心独运,气息回味无穷。

          文人画是一种综合型艺术,集文学、哲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是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文人画更注重水墨的运用,讲究墨分五色。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欣赏价值。

          分享到:
          责任编辑:1